![]() “直播帶貨”進入監管時代,能否告別野蠻生長? “直播帶貨”成電商投訴“重災區” 原標題:網紅直播帶假貨最高可判處十年有期徒刑 網紅直播帶假貨最高可判處十年有期徒刑 □ 潘自強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,直播帶貨已成為當下購物的熱門方式。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網絡紅人或流量明星,在直播間進行商品線上展示、咨詢答疑、導購銷售等。直播帶貨在給消費者帶來優惠與便利、給商家帶來商機的同時,也暴露出諸多問題,比如辛巴燕窩事件、郭美美售有毒減肥藥事件等等,亟須引起重視與警覺。 不久前,江蘇省某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: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,管某租賃辦公場地和倉庫,向他人大量采購假冒國際品牌SK-II、DIOR、科顏氏、資生堂、蘭蔻、阿瑪尼等無包裝、無中文標識的化妝品,并招聘網絡主播、商品客服、倉庫管理員等團隊在阿里巴巴1688直播平臺開設直播間,銷售上述假冒注冊商標的化妝品。至案發,管某團隊累計銷售金額38萬余元,未銷售貨值金額42萬元,違法所得11萬余元。 經審理,法院認為,涉案注冊商標在有效期內,依法受法律保護,管某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,銷售金額數額巨大,其行為已構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。管某利用網紅主播售假賣假,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,還侵犯了涉案商品權利人的權益,嚴重擾亂了社會市場秩序。根據管某的犯罪性質、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等,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,并處罰金人民幣22萬元;追繳的違法所得及扣押在案的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,予以沒收。 我國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規定,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,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處或者單處罰金;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,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處罰金。 此外,網紅或明星利用自己的流量優勢,在直播帶貨過程中,對銷售產品進行虛假宣傳,存在明顯的欺詐消費者行為,還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。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,如果直播間所銷售的商品存在假冒偽劣等情況,同樣適用退一賠三的規定,購買者可以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,要求退貨、更換或修理;如果在銷售的產品中摻雜、摻假、以假充真,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,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即構成銷售偽劣產品罪。 互聯網經濟是誠信經濟,網絡主播應當依法誠信經營,自覺遵守《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范》,不得進行虛假宣傳或從事其他違法活動,切實履行真實性、合法性義務;廣大消費者也要增強自身知識結構,學習法律法規,避免盲從消費,提高自身法律素養,注重維權。 �。ㄗ髡呦瞪虾J械谝恢屑壢嗣穹ㄔ悍ü僦�,本報記者蒲曉磊整理) [編輯:張楷欣] |
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,旨在傳播知識,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,僅供學習與參考,請勿用于商業用途,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,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。謝謝!
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、創業、互聯網等領域,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,幫助站長轉型升級,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,與站長一起進步!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!
掃一掃,關注站長網微信